建築師用早期基督徒的羅馬式建築,圓形頂蓋設計,配以格林多柱 (除了在角落的柱是方形外,其餘都是圓形的)。 格林多柱的特色是柱頂雕花,柱身直且有底部,聖堂外內的格林多柱的柱頂都刻有美麗的花紋,好像一棵直立的樹,樹頂有茂盛的葉一樣,象徵著生命力。
此聖堂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全堂內沒有一根柱樑阻礙視線,全部柱樑都建在聖堂外。因此內部面積寬闊,光線充足,空氣流通,不論站在那一角落都可以清楚看見祭台。聖堂外面四周有格林多圓柱支撐著,只要登上數級樓梯,經過前柱,便到達入口處。
聖堂的右邊入口處有一螺旋形樓梯,可直達能容納二百多人的包廂(即我們常稱的經樓)。經樓面積頗大,居高臨下可觀看整個聖堂,樓上包廂的管形風琴現在已壞了,不能再使用,已成為古董,若要修理,則要支付非常昂貴的費用。

原本的祭台是與聖體櫃相連並以環形領聖體欄杆圍繞著。 司鐸舉行彌撒時是面向聖體櫃的。 祭台放在聖堂另一邊,位於拱形凹處的半圓形的台上。 祭台後面的高牆上有六個玻璃窗,在左右兩旁的牆上有長方形的凹槽,放有聖若瑟像和聖保祿像,還有兩扇門通往聖物收藏室。
現今聖體櫃上十字架的位置本來是安放聖體亭(昔日的聖體亭現今安放在聖堂外的「耶穌聖心」花園內),聖體亭兩旁邊還站立著兩位手持著燈的天神,他們半跪著的表示敬拜天主。這兩旁站立的天神己轉送給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,現安放在聖瑪加利大堂屋頂上,途人可清楚看見。

1973年聖堂因年久失修,內部陳舊,適逢修會慶祝來港服務125週年紀念,也為配合新禮儀的要求,修會於是重新修葺及油漆聖堂。
與聖體櫃相連的原有正祭台被移致正中的位置,主祭台是意大利的雲石造,台下雕刻著美麗的最後晚餐像,是一位法國藝術家設計的,由修女的好友捐贈,就成為現今使用的祭台,而司鐸在舉行彌撒時則改為面向信眾。
領聖體欄杆都被拆除,而整個地板提高至五級樓梯。周圍的台階也填平成為一塊平台。
六扇玻璃窗門也改用彩色玻璃窗裝飾,中間是耶穌基督,祂是我們生活的中心。一邊是聖母領報,象徵著因聖母的首肯,天主展開了救贖人類的工程。 另一邊是聖母蒙召升天,象徵著人類最完美的救贖,我們若效法聖母一樣,承行天父的旨意,跟隨基督,也必得救恩。這些美麗的彩色玻璃窗裝飾,使祭台的背景更為美麗和莊嚴。
此外,聖堂兩旁的祭台上面各放有如人一般高大的耶穌和聖母像。這座美麗的耶穌聖心像是我們的兩位修女Sr. Jean 和Sr. Rita 的父親Mr. William Gardner捐贈的。右邊祭台的聖母像是英法學校(現今的聖保祿學校)的聖母孝女會的成員捐贈的。

此聖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修女用來作醫院,幫助照顧傷兵之用。雖然這聖堂是修女私用小堂,但1961年起聖瑪加利大堂獲准在這小聖堂舉行主日彌撒。於是前面的獨立板凳轉為長凳。 在1973年開始,正式成為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的彌撒中心,讓教友參與彌撒或其他的活動,如殯葬禮儀、考核禮等,但不能舉行婚禮。 現在全間聖堂可容納一千多人。
我們要特別感謝陳亞同(Mr. Joseph V. Chanatong) 建築師免費設計,他以專業的知識,並出錢出力把整座聖堂建得簡明而莊嚴。